走进延安 接受一场净化灵魂的精神洗礼
2019年7月15日凌晨,乘坐T41绿皮火车,我有幸作为北京市法学会组织的“百名法学青年英才”培训活动中的一员,走进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是一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博物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等众多带着历史记忆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通过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片段直击人心,如荡气回肠的叙事诗,又似激情澎湃的进行曲,让我感受到延安精神如史诗般的气魄和蓬勃不息的生命力。
在中共延安市委党校,我们首先接受了《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专题培训,深入学习了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明确了在理想信念层面上,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科学理性层面上,延安精神的精髓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延安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精神意志层面上,延安精神的标志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很荣幸被选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学习体会。延安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话时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存在很多内在的逻辑契合。第一,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才能用好课堂讲坛和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言行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在学术研究上,须恪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持追求真理的思想品格和严谨求实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做实证研究时,在掌握电子数据的同时也要重视实地调研,接触实际案件,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产生的理论成果在相关立法和司法实务领域才能有实际应用价值,即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和扎实学识。第三,在学生工作和社会服务方面,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尽心尽力地做好学生工作,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尽己所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第四,在科研创新方面,要充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须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崇尚勤俭节约,坚决反对浪费,保持踏实、“干净”的工作作风。
在领会了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我们开启了现场教学模式。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我们聆听了《毛泽东与毛岸英特殊的父子情》的故事,革命战争岁月里的民族大义与父子亲情让很多学员红了眼眶。雄伟大气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向我们细致地展示了1935-1948年的延安革命历史,在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我们通过现场教学学习了《弘扬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梁家河,我们通过参观习近平总书记居住过的知青旧居等场所,重温了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追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思想的源头,深刻感受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和枣园革命旧址,我们通过聆听《延安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和张思德的感人事迹,让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更深地扎根于心间,特别是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一起诵读《为人民服务》时,真的感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彻底净化的精神洗礼。最后观看的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更是把保育院孩子与革命战士之间生动感人、鱼水交融的情感,及保育院长为了救烈士遗孤英勇牺牲的人间大爱和革命情怀弥漫了在我的心里,给我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为期三天的延安精神洗礼,让我回京后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更加坚定、更有激情,时刻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由衷感谢北京市法学会和中共延安市委党校!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晓舒